Auto News

金頁(香港)有限公司 – 車載娛樂購物體驗 車載娛樂系統的發明,令陸路交通的乘客都能享受媲美飛機的娛樂,而金頁(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金頁)聯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研發的「MOST150車載娛樂系統」,更是全球首個安裝於巴士的同類系統,為每日乘搭來往粵港巴士的人士,提供視聽節目、旅遊資訊以至購物服務。 車載娛樂系統以往多安裝於7人車,而金頁與生產力局合研的系統則專為巴士而設,屬全球首個同類系統。金頁(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少甘表示,項目得到創新科技署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降低了技術及投資門檻,減低企業風險之餘,亦有助研發成果的商品化。系統更榮獲「2015香港工商業獎:設備及機器設計獎」。 乘客巴士公司系統商三方得益 「MOST150車載娛樂系統」由生產力局負責技術研發,金頁則負責把系統應用於粵港巴士,以及處理與播放內容有關的聯絡與推廣事宜。葉少甘指出,項目需要在巴士內安放主機,再連接車上40多個座位的電視,「新系統的成功之處,在於技術結構簡單而且成本甚低,只須經光纖網絡便能做到高速傳送的效果。」而系統投入服務後,已獲逾8成乘客使用。 是次系統對乘客、巴士公司及系統開發商都有好處,除了乘客滿意度提高,獲得更豐富的乘車體驗,巴士公司亦可賺取更多媒體廣告收益,而系統開發商亦有機會升級轉型,符合生產力局為中小企創富的策略。 局方技術支援 保系統穩定性 葉少甘透露,系統現正被廣泛使用,除粵港巴士外,亦有安裝於澳門巴士及廣州白雲機場的巴士,為更多乘客帶來不一樣的乘車體驗。他指項目的最大挑戰是充滿未知數,幸好有生產力局提供技術支援,解決了系統傳輸速度不足的問題,確保穩定性,「若非生產力局的專業團隊提供支援和跟進,這個項目恐怕難以如此順利和成功。」 

APAS e-Newsletter September 2017 (2) Read More »

生產力局與 Smart Charge 合作 解決電動車充電問題  2017年7月,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電動車充電服務供應商Smart Charge (HK) Limited合作,為本港電動車用戶提供多元化的電動車先進充電方案,解決「充電難」的問題。Smart Charge由香港電訊有限公司(香港電訊)及中電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擁有。  生產力局總裁麥鄧碧儀表示:「生產力局及屬下的『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研發中心』)多年來致力開發電動車充電技術,及透過技術轉移協助本地企業進行商品化,促進電動車在香港的應用。作為本港企業的合作伙伴,本局透過與Smart Charge合作,為本港電動車用戶提供更多先進和便捷的途徑,使用本局及『研發中心』開發的充電方案,滿足市民對電動車充電方案的需求。」 在合作計劃下,生產力局會運用其豐富的技術能力和經驗,與Smart Charge合作設計、開發、操作、保養和推廣多項電動車充電方案。作為Smart Charge的技術合作伙伴,生產力局會就Smart Charge的電動車充電項目作評估及建議合適的技術方案。 香港電訊個人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及Smart Charge董事總經理吳永豪表示:「與生產力局的合作將進一步提升Smart Charge的電動車充電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透過採用生產力局『研發中心』的電動車充電技術,Smart Charge現可為用家及商業機構提供度身訂造的電動車充電服務,以解決電力負荷不足、『孤島式』的泊車位(鄰近沒有牆身予以安裝充電器),以及戶外環境等的挑戰。」 生產力局總裁麥鄧碧儀(右)與香港電訊個人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及Smart Charge董事總經理吳永豪簽署合作協議,為本港電動車用戶提供多元化的電動車先進充電方案,解決「充電難」的問題 生產力局總裁麥鄧碧儀(左二)與香港電訊個人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及Smart Charge董事總經理吳永豪(右二)聯同生產力局副總裁(科技發展)張梓昌博士(右一)及Smart Charge產品開發及業務拓展主管黃一川博士,展示部分由生產力局開發,Smart Charge採用的電動車充電器

APAS e-Newsletter August 2017 Read More »

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展示本港科研成果 車聯網及新能源汽車技術拓商機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表示,「車聯網」技術在全球推動智慧城市的趨勢下,應用範圍日趨廣泛。該局及屬下的「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研發中心」)將開發更多先進汽車科技及建立合作平台,多角度協助香港企業抓緊龐大的智能及綠色交通商機。  「研發中心」今日(2017年7月21日)主辦「科研成果分享會2017」,主題為「車聯網及新能源汽車」。活動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主持開幕禮,其他主禮嘉賓包括生產力局總裁麥鄧碧儀及環境保護署署任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 林宣武表示:「內地未來三年的車聯網市場,預計會有逾2500億人民幣的商機。隨著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推出市場,預料將可以更有效配合車聯網的技術需求,進一步推動車聯網的廣泛應用。」 分享會除技術講座外,還設有「研發中心」開發成果展示會,包括首次展出首個本地自行研發的電動車無線充電器,以及「智能化電動車─住宅相互供電系統」。此外還有專為高速鐵路客運列車而設計的新一代MOST150車載娛樂資訊系統、列車視像測距及警報系統,及多項電動車充電技術。 為協助業界開拓內地車聯網市場,生產力局近年聯同多個行業協會,組織本港廠商考察內地車聯網示範基地,並拜訪大型車聯網供應商,建立合作網絡;亦積極聯繫香港業界和相關機構,促進本港車聯網產業發展。「研發中心」除開發各種智能汽車系統外,還致力發展電動車關鍵技術和充電方案,幫助港商爭取綠色運輸市場商機。   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中)與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左二),聯同生產力局總裁麥鄧碧儀(左一)、 環境保護署署任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右二)及生產力局副總裁(科技發展)張梓昌博士, 為「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科研成果分享會2017」主持開幕禮 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右)向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介紹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的最新研發成果

APAS e-Newsletter August 2017(2) Read More »

汽車人機界面的未來發展趨勢 近兩年,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新的變革。隨著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和有利政策的催化,互聯網汽車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大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造車計畫,一時間讓人眼花繚亂。隨著用戶以及廠商對駕駛體驗注重的不斷提高,在交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汽車人機界面也在不斷發展。語音,手寫以及手勢識別等等最新的技術進步正在不斷的被納入車內。未來汽車人機界面發展的新趨勢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Nuance對未來汽車人機界面的展望。 自動駕駛 近幾年來,自動駕駛成為了業內的熱點。自動駕駛的汽車同時也是智慧的汽車,它可以根據搜集到的大量情境化資訊,掌控整個駕駛過程。人工智慧掌握了越來越多駕駛的主動權,而人與汽車之間的信任就變得尤其重要。符合用戶期望的人機界面則是構建良好信任關係的重要基礎。 共用駕駛 共用駕駛將對用戶和汽車的交互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駕駛的不同需要,一個使用者可能駕駛多輛汽車,或者多個用戶可能使用同一輛汽車。這就要求不同車輛之間可以提供始終如一的簡潔,個性化的體驗,進而使用戶能夠使用快速掌握,不需要在不同的車輛間多次學習如何使用不同的車載系統。 資訊共用  汽車之間分享即時的情境資訊,就可以使行駛在後方的車輛瞭解到前方交通是否有擁堵,事故,從而對行車路線進行重新的規劃。同樣的,通過智慧建築進行相應的資訊交互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運用感測器搜集來的資訊 資訊共用,不僅是汽車之間,同一個汽車內系統和各種感測器之間也會產生資訊共用。通過油箱感測器,胎壓感測器等各種感測器搜集車輛大量的即時資訊,結合駕駛員的偏好,可以幫助汽車助手做出最佳的選擇。 多人交互 現在大多數汽車只配備一塊中控螢幕,系統專注于駕駛員一人的指令。而在未來,汽車可能配備多個螢幕,根據相應的座位可以打造不同的娛樂區域,這樣駕駛員,乘客或者坐在後排的孩子們都可以獲得個性化的乘車體驗。 增強現實 汽車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境化資訊使使用者進行更加智慧的駕駛。這些情景資訊需要以恰當的方式進行顯示,不能對駕駛員造成過多的負擔,以保證駕駛的安全性。 多模式交互 用戶期望與汽車之間進行自然的交互。儘管我們認為語音將成為主要的對話模式,但只有語音還是不夠的。語音需要與其他輔助對話模式結合,例如手寫,手勢識別,駕駛監控系統等,進一步促進汽車人機交互的發展。 Nuance的願景 所有上述的趨勢都會對未來的人機交互產生相影響。人工智慧汽車助手的角色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汽車將納入越來越多的功能。 展望未來,您的愛車可以為您進行排程,成為您的移動辦公場所,為您提供娛樂體驗,在您出遊時成為您的私人導遊,提醒您進行定期地車輛維護。您的汽車助手能夠聆聽您的指令,理解您的需求,主動為您提供建議,監測您的行車安全,通過人性化的交互為您做出回應並最終完成任務。 在實現這一切的過程中,Nuance將始終秉著簡潔化,人性化的原則。在實現複雜功能的同時,減輕用戶的負擔,使人和科技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自然順暢。 (文章來源: 中國汽車縱橫網)

APAS e-Newsletter July 2017 Read More »

智能流動電動車充電系統 —- 電動車緊急充電方案 電動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加上環保及稅務優惠等因素,電動車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不過,充電網絡不足及電池續航里程限制等問題始終影響電動車的普及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屬下的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成功研發全港首個「智能流動電動車充電系統」,可提供靈活的充電解決方案,2016年4月在瑞士舉行的「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更榮獲銀獎。 目前,大部分電動車的續航能力不足200公里,一旦電動車電量耗盡而附近沒有充電站,便會影響旅程。此外,日本、歐洲、美洲各有不同的電動車充電標準,充電站需要配備各種充電接口。由於傳統充電站要連接電網,需安裝在固定位置,因此充電服務供應商需仔細考慮充電站的安裝位置、成本及供電類型。駕駛人士則要面對充電泊位不足或被非電動車霸佔充電泊位等問題。 由研發中心開發的智能流動充電系統可提供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這系統採用鋰電池包供電,可支援全球的主要電動車充電標準,包括日本快速充電CHAdeMO、歐洲快速充電IEC Combined Charging System (CCS) 和IEC62196 / SAE J1772中速充電等多種接口,能配合香港市面上各種型號電動車的需要。一部電動房車若使用這充電系統的快速充電模式,只需40分鐘便可滿充(電力約25kWh)。  這個流動充電系統的最大特點是方便於停車場內穿梭於車位間,靈活地提供點對點充電服務。在公路上,它能提供應急充電服務,僅需5至7分鐘,便可為電動車增添20公里里程,讓電動車可行駛至最近的充電站,然後再補充電源。 如欲了解有關智能流動充電系統的詳情,請聯絡研發中心研究及發展經理蕭幸全先生,電話:(852)2788 5437,電郵:hcsiu@hkpc.org。 智能流動電動車充電系統 Multi-standard Mobilized Smart EV Charger 由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開發的流動充電系統於「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榮獲銀獎 The APAS R&D Centre-developed mobilized EV

APAS e-Newsletter February 2017 Read More »

汽車上的這些科技配置,你真的看懂了嗎? 來源自 GeekCar, 趙婷 · Aug 22, 2016 http://geekcar.com/archives/49077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科技開始「入侵」汽車行業,並且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轉化為使用者可以買到的配置。這可能也是大部分都感受到的趨勢:最近兩三年,市面上的新車一個比一個有科技感。隨之而來的一個結果是,以前我們區分車子的級別,大多數都是看發動機、變速箱、車身尺寸,但是科技配置的加入,讓那些傳統的衡量指標不再是唯一,我們判斷汽車的等級時,又多了「科技感」這個維度。 能有人會反駁說,還沒到用科技感劃分級別的時代吧?但事實是,就科技配置本身而言,其實已經有了一些「檔次」差異。這有點像手機、電腦,比如都宣傳自己是「雙核 CPU」,實際上雙核和雙核的差異也挺大的。 所以,這篇文章要帶你看懂汽車上那些科技配置裡的門道。防忽悠熱線隨時開通中~  自動駕駛:別看廣告,看療效 在從現在開始的 5 年裡,這絕對是最容易產生謊言的配置。到底什麼叫自動駕駛? 美國人對自動駕駛進行過分級,最高級別是全程不需要人工介入的,而我們目前常見的自我調整巡航、車道保持等功能,還只能算是二級階段。自動駕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問題是,落地的產品和美好的理想總有落差,怎麼調和?於是,對於自動駕駛概念有意無意的誤導就產生了。 有兩個例子:一是特斯拉對於 Autopilot 功能的傳播口徑。在那場著名的致死事故之前,他們通常是會把它稱為「自動駕駛」的。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於賓士,我們之前也介紹過:前一陣,賓士和諧掉了自己的一個電視廣告,就是因為其中關於「自動駕駛」存在一定的誤導。 在那個廣告裡,賓士新款 E 級車和那輛著名的 F 015 自動駕駛概念車同時出現,並且有一些 E 級車自主控制的鏡頭,並且配以廣告語:「真的準備好接受一輛自動駕駛車了嗎?」接下來,「未來就在這兒了,賓士的概念車已經來到了現實裡。」雖然廣告裡有小字注明的免責聲明(大意是說新車上只是駕駛輔助,並不是自動駕駛),但是這個廣告還是被美帝人民投訴了。有了特斯拉的前車之鑒,賓士自己撤下了這個廣告。 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一台量產車可以達到完全自動駕駛。比如寶馬 5 系、賓士的新 E 級、富豪的 90 系車型,包括特斯拉在內,他們所能實現的駕駛協助工具,基礎自我調整巡航+車道保持。只不過,在轟轟烈烈的自動駕駛研發大潮下,有些整車廠樂於把這些功能「包裝」成某種程度的自動駕駛,但是這樣很容易讓不明真相的群眾產生誤會。 目前的這些駕駛協助工具,更多的應用場景還是高速公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長時間的高速行車不那麼疲勞,離完全解放駕駛員距離還很遠。而按照很多人的理解,所謂「自動駕駛」就是完全可以「高枕無憂」的。想像和現實中間存在偏差,而某些誤導,不利於對於這些駕駛協助工具的正確使用,反而容易讓駕駛員麻痹大意,造成安全隱患。那個特斯拉車主已經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首先要對廠家和媒體的宣傳有辨別意識,其次,如果你有一台帶有高級駕駛協助工具的車子,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知道你的車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事關生命安全,並不是誇大。 同時,希望廠家能夠在這方面如實宣傳,不做誇大。 輕量化:看不見的減配 這又是一個有槽可吐的話題……奉勸那些還在認為「車越重越安全」的同學,多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吧…… 輕量化已經是整個汽車行業都公認的趨勢,而減重的一個常用手段就是在車身上使用鋁材(甚至碳纖維)。鋁除了在重量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外,還擁有優異的抗鏽屬性,在複雜環境下的耐用性更為突出。而車身變輕的結果也顯而易見:油耗更低、動力更好、操控更好等等。 可能你會看到廣告裡說某款車使用了鋁材,但是請注意鋁材應用的比例。配置表不會告訴你一輛車到底使用了多少鋁材、多少鋼材,以及他們的應用部位。所以,如果你特別看重輕量化,建議你找找官方曾經發佈過的車身材料分佈圖。 說到這兒,貓膩來了:在一些車型上,國外版本的車身材料分佈,並不代表國產之後的車型也是這樣。有的部位,國外版本明明用的是鋁合金,到了國內又變成了鋼板……廠家當然會有生產工藝、成本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但是,在中國消費者眼裡,一言以蔽之,這就是「減配」,而且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減配,憤怒程度+1。 反正國內消費者是越來越聰明了,車廠就看著辦咯。知道真相的車主會很傷心。 車載螢幕:大就一定好嗎? 這個話題,GeekCar 已經討論無數遍了。自從特斯拉把電腦螢幕一樣的巨屏裝進車裡,許多品牌就開始走上了一條「追大」的不歸路。8 寸、10 寸、12 寸、14 寸、17 寸,甚至賓士把兩個 12.3 寸屏並排拼在了一起……車廠可能是想告訴你:要是沒個大屏,你還怎麼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但是,廠家只說自己有多大多大的螢幕,可它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只有你自己試了才知道。

APAS e-Newsletter August 2016 Read More »

賓士無限感應充電 停好車就能自動充電 來源:騰訊汽車 據motorauthority網站報導,任何一個擁有插電式電動車的車主都會明白晚回家的痛苦,因為需要擺弄電纜然後給電動車進行充電等繁瑣工作。 而對於這個公認小難題的解決方案就是無線感應充電,即在車庫地板的一個特殊基座上就可以進行充電。 而賓士公司就計畫為其S550e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引入該技術以作為其S級轎車升級計畫的一部分。升級後的該型轎車已經在進行原型車測試,並將作為2018年款于明年推出。 在賓士公司發佈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無線感應充電是如何工作的,其實本質上就是轎車底座放置的一個次級線圈,與連接牆上插座的車庫基座初級線圈相結合,從而實現無線感應充電。車內顯示幕也會幫助車主進入固定充電位置,而充電過程是自動處理的。 電力傳輸速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3.6千瓦,這也是其目前更適合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原因,而非擁有更大容量電池的電動車。未升級款S550e配備了一個8.7千瓦時電池,而升級款電池容量預計將高達13.5千瓦時。 電動汽車或將由無線輪轂電機替代電池 來源:網易汽車  作者:吳晟 據報導,在第二十九屆世界電動汽車大會、電驅動創新大會暨展覽會(EVS29)上,科學家及工程師們再次聚焦無線輪轂電機(wirelessin-wheelmotor),該項技術或促使未來電動汽車無需使用電池。 此前,媒體已經大量報導了輪轂電機技術,即車輪內裝電機技術,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動力裝置、傳動裝置和制動裝置都整合一起到輪轂內,得以將電動車輛的機械部分大為簡化。除了這顯而易見的優勢之外,輪轂電機還可以實現更複雜的驅動方式、便利更重新能源汽車。 不過,現在學界對於輪轂電機的還存在一些疑問,比如,簧下質量和輪轂的轉動慣性會增大,會影響車輛的操控;而且,電機效率也會存疑,尤其是在惡劣環境中輪轂電機的表現還需要進一步測試。 即便如此,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更進一步,他們已經開始研究無線輪轂電機,期待使用磁感線、電磁線圈通過空氣傳遞能量,代替導電的物理電線。這項技術去年已經成為頭條新聞,在今年的EVS29大會上,東京大學的畢業生Takuma Takeuchi進一步展示了無線輪轂電機的工作原理以及優勢。 Takeuchi表示,無線輪轂電機的好處更多,而且電動汽車使用效率會更高。首先,無線電動機不必擔心電線漏電或者斷掉;更令人欣喜的是,無線電動機還可以使用道路上的感應充電台直接對電動機充電,並存儲能量。 據介紹,截止到2015年,無線輪轂電機可以在20釐米範圍內的空氣中(無障礙物)傳遞能量,傳遞效率達95%,並驅動測試的小型汽車,時速可以達到45英里/時(72.4千米/時)。由於Takeuchi即將在豐田工作,東京大學的下一批學生將在大學校園建立一條測試車道,進一步研究升級該項技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ekoG6eCDI&feature=youtu.be Interview with Mr. Takeuchi http://www.autoblog.com/2016/06/22/evs29-wireless-in-wheel-motors-evs-without-batteries/

APAS e-Newsletter July 2016 Read More »

 最新的防疲勞駕駛drowsy driving系統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在美國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中有近10萬起是與疲勞駕駛有關。疲勞駕駛有不少於醉酒駕駛的危害。但與醉酒駕駛不同,此刻交通管理與行業,都無法設計一個衡量疲勞的標準,預防疲勞駕駛僅僅依靠駕駛人的自覺、自律。 美國麻塞諸塞州創業公司Affectiva就瞄準了這類需求,開發相關測試疲勞程度的產品。公司使用面部跟蹤技術,監測駕駛人的疲勞程度,並與汽車廠商整車系統對接。當駕駛人剛剛想打瞌睡的時候,系統就能判斷出來,發出警報防止駕駛人沉沉入睡。 這套系統的工作原理如下:車內攝像頭監測駕駛人面部表情,然後與表情庫對比,判斷駕駛人是否分心、疲勞或者昏昏欲睡,然後汽車就會發出警告或者刹車。MIT Media Lab說,軟體最有趣的部分在於『預測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可以根據面部表情變化趨勢預測駕駛人何時會入睡或陷入重度疲勞。否則,當駕駛人睡著,已經晚了,車禍可能隨時發生。 Affectiva 的程式可識別7種情感和15種面部表情。Media Lab表示其標準是基於來自75個國家400萬張臉的模型。 Media Lab還建議汽車廠商給面部識別資料庫配上口頭提示,也許可以停車休息一會或者發出一些非口頭警示,如改變音樂或者車內溫度。 位於矽谷的Eyeris 是另一家分析面部表情facial analytics的創業公司。該公司表示Eyeris的軟體,正如名字所示的,可以監測「眼睛開合度」,輔以其他的面部指標,從而分析駕駛人狀態。 該軟體還可以定位頭部位置,判斷駕駛人是否開始打盹。Eyeris 尤其可以監控駕駛人可能會影響道路安全的幾種情感狀態。比如昂首挺胸、眼球轉動表明狀態不錯,但是駕駛人也會因為極端的情緒而分心。 目前,兩家公司都拒絕透露是否有汽車廠商對他們的技術感興趣。公司希望Eyeris的技術能在2017年投入消費領域。Affectiva也表示近幾年其技術就能推向市場。 至於在車裡放上攝像頭監控駕駛人所帶來的隱私擔憂,公司表示所有的記錄和資料只會保存在本地。所有產品拍攝的視頻不會用作其他用途,所有的流程都發生在本地:也就是車內。 公司支持放疲勞系統,應該作為汽車安全系統的一部分,就像倒車雷達一樣。其實這並不是該類技術在汽車上的首次嘗試,早在1983年,發明家就發明了Sleeper-beeper裝置,防止駕駛人開車睡覺。Sleeper-beeper是掛在駕駛人的耳朵上,當其頭部傾斜了特定的角度,該裝置就會發出警報。 移動技術Mobile technology將駕駛人與世界相連,而這類車內預防疲勞駕駛技術預期,將危險行為隔離於道路安全。 石墨烯皺摺有助於提升電池電極的導電率性能 多孔碳Porous carbon在現代電池化學組成中,製造出不少最高效的電極。但是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研究表示,業界應該從石墨烯氧化物Graphene-oxide (碳、氧與氫的組合)著手,然後僅需反覆搓揉石墨烯,使其產生皺紋與皺摺,可讓原本平坦的石墨烯薄片提高400%的性能,從而打造出電流密度更高的高效電池。 據研究人員介紹,每一種新的變形導致由現有較小圖型的特性組合逐漸放大,顯示其具有‘結構性’記憶。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多級的架構具有超疏水superhydrophobic的性能,展現像電化學電極一樣的卓越功能。 石墨烯氧化物被抓皺後,它具有高度的伸縮性、靈活性且不會斷裂,同時還能保持良好的導電性。這樣的功能可用於能感測、並回應外來刺激的多功能穿戴式裝置,例如化學偵測等。

APAS e-Newsletter May 2016 Read More »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與市場 美國汽車聯合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最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5% 的美國人對無人駕駛汽車 (Autonomous vehicle) 持擔憂的態度,只有20%受訪者表示信任無人駕駛技術。這調查結果並不讓人感到驚訝,考慮到現代人在使用的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等,多少碰上一些不便,讓人們坐進由電腦控制的汽車裡面,這主意聽起來就讓人不那麼舒服。還有,谷歌Google 說,無人車並不存在“零”事故率,未來我們還會遇到無人駕駛汽車撞車事件。無人車能發揮的作用,是降低事故率或減小事故導致的後果。併且,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它對社會的發展、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是有益的。 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 汽車要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Autonomous driving),它必須能夠感知和識別周圍的物體,並且要知道自己的確切位置。這兩方面都是無人駕駛技術的核心。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團隊利用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在這兩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他們針對這兩個方面,分別研發了SegNet系統和PoseNet系統。 1.SegNet系統 在無人駕駛汽車對周邊物體的感知方面,流行的思路是使用雷達感測器,或雷達與LIDAR(一種遙感技術)相結合的設備,但是他們的價格高昂,所有設備加起來甚至比整輛車還貴。這不利於無人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 劍橋大學研發團隊的 SegNet系統避開了這些昂貴的設備,利用傳統的相機來實現對周圍物體的識別。它能拍下街景照片,即時將照片中的物體分成12個類別, 例如路面、路標、行人、建築物和騎自行車的人等。它能應對不同的光照和陰影條件,以及夜間環境,標記圖元的準確度達到90%以上。 研究人員運用了深度學習的技術來訓練 SegNet系統,繼續優化它在更複雜的環境及氣候條件下能識別出物體。大學的一組本科生手工標記了5000張圖片中的所有圖元,研究員利用這5000張圖片訓練了SegNet,再進行測試,效果很令人鼓舞。 目前SegNet訓練的資料大多是高速公路或城市環境,相比鄉村、下雪天氣和沙漠的訓練還不足夠 ;不過它在這些環境中的測試,成績也不錯。這個系統目前還不能直接用於無人駕駛汽車或卡車,但是它可以用於警示系統,與目前一些轎車上所使用的防撞技術相類似。對於機器學習來說,資料庫是比較關鍵的,利用越多的資料對其進行訓練,其精確度就會更高。 2.PoseNet系統 PoseNet系統和SegNet系統相似,都需要對圖像進行識別。PoseNet系統是一個可以根據拍攝的照片進行精確定位的系統,該系統通過一張224×224 RGB的圖像識別出使用者的位置和方向。 這個系統定位的精確度可以達到:室外環境下,精確度為2m和3°;室內環境下,精確度為0.5m和5°。相較於GPS定位,這個精確度要高出許多,並且 PoseNet系統克服了GPS的弱點:在沒有信號的地方,例如室內、隧道或GPS信號不好的城市,GPS無法定位。這些對於PoseNet都不是問題。 與 SegNet系統一樣,PoseNet系統也需要深度訓練,以及強大的資料庫支援。

APAS e-Newsletter April 2016 Read More »

2030 汽車革命- 8個關鍵的觀點 麥肯錫McKinsey &Company在最新發佈「2030 Automotive Revolution (2030 汽車革命) 」的年度報告中,提出了8個關鍵的觀點,預測和解讀傳統汽車產業將經歷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和趨勢將如何影響車輛製造商OEM、供應商、監管部門、消費者、和價值鏈Value Chain。 報告的研究目的是希望,使這些對未來汽車產業發展具有變革作用的趨勢有形化。儘管並非有著100%的把握,説明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必會遵行這樣的軌跡,但通過探討、鋪陳未來汽車產業的局勢,可能指導、和忠告行業從業人員如何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以下是8個關鍵的觀點: 1.在“共用出行Shared Mobility、互聯Connectivity服務、功能升級”的驅動下,這些新商業模式的出現,汽車產業收入,可能擴大30%左右,增加約1.5萬億美元。 2.儘管“共用”將成為未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但汽車銷量依然會以約2%的年增長率繼續攀升。 3.消費者“出行行為Mobility Behavior”在不斷改變。2030年,每十輛出售的新車中就有一輛,例如Chevy Bolt已經有計劃用於共用服務。而隨後,為用戶量身定制出行解決方案的服務,也將逐年遞增。 4.城市類型將取代國家或區域成為決定個人出行、汽車產業變革速度和角度的分割性因素。 5.一旦技術和監管問題得到解決,2030年出售的新車中、可能有15%的車型將能夠實現無人駕駛。 麥肯錫的分析師和雷諾日產認為,完全的無人駕駛汽車在2020年前,不太可能實現商業化。但是先進水平級的駕駛輔助系統ADAS,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過程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它將有利於監管者、消費者以及車輛製造商逐漸熟悉,同無人駕駛汽車交互、操控的方式。 從ADAS進入汽車消費市場的情況來看,它的價格、消費者認知和安全問題等因素,都制約其快速擴大市場份額。考慮到這項技術的成熟度,目前現有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創業公司在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上,將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監管層面以及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會成為阻礙無人駕駛汽車商業化的另一絆腳石。然而如果這些挑戰最終都能夠一一克服的話,無人駕駛汽車將對消費者產生巨大價值,例如在值班舟車途中辦公、聯繫客戶,或在旅途中安全地使用社交媒體、觀看電影等。 下圖顯示了無人駕駛汽車發展的路線圖。到2030年,世界範圍內銷售的新車中,最多有15%的車型屬於能夠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6.電動汽車正逐漸成為主流消費市場的一份子,產品也愈來愈有競爭性。然而,電動汽車被消費者接納的速度,會因地域的不同產生較大差異。 持續嚴格的排放法規、降低的電池成本、大範圍鋪設充電基礎設施的以及逐步提高的消費者認知程度等等,都為四種電動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插電混動、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等等,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和驅動力。然而電動汽車被接納的速度將取決於消費者和監管部門的互動程度,它會因消費市場所處區域和地方的不同,產生強烈差異,而大部份消費者價值判斷,主要是購買電動汽車的費用。 到2030年,全球新車銷售份額中,電動汽車占比預計浮動在10%-50%範圍內。按照麥肯錫分析師的預估,在一些排放監管嚴格的、高密度的發達國家城市中,如果消費者同時能夠享受到諸如消費稅減免、專用停車位、佔用公車道行駛、政府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那麼該地區電動汽車的使用率也相應會是最高的。不過由於充電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對續航里程的重度依賴,因此在一些小鎮或郊區,電動汽車的銷售比率增長相對緩慢。 不過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成本的持續下降,上面提到的這些區域條件性差異將越來越小,因此電動汽車有望從傳統汽車中“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假設未來十年內,動力電池每千瓦時的成本降至150-200美元,電動汽車在價格上就具有了和傳統汽車一樣的競爭優勢,這無疑將成為“入侵”傳統汽車市場最有效的催化劑。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我們這裡討論的電動汽車包含了大量的混合動力車型,因此即便到2030年,內燃機依然不大可能退出汽車用戶的舞臺。 7. 在朝著複雜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交通出行Mobility Industry產業中,競爭對手包括出行服務供應商: 優步Uber、科技巨頭(蘋果、谷歌等)、及非傳統OEM(Tesla)。他們進入市場,使得整個汽車市場競爭的複雜程度與日俱增。現有的從業人員在“被迫”禦敵的同時,也必須學會同自己的競爭對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8.在進一步攻城掠地之前,汽車產業的新入場者、抑或現金充裕的高科技公司。最開始可能只會盯上一些特定的、有利可圖的細分領域,所開展的活動也一般會圍繞價值鏈進行。 最後麥肯錫的分析師提出,未來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動向並不十分明瞭,傳統汽車產業的老兵Veteran們,適宜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一些策略性的行動以順應目前的變革趨勢。他們有如下四點建議:a)為不確定做好準備; b)利用好你的合作夥伴; c)驅動一些革命性的變化發生; 和d)重塑公司的價值主張Value

APAS e-Newsletter March 2016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